跳到主要內容
:::

原民采風

關西鎮人口31,553人(100年12月統計),原住民人口549人,占總人口1.7%,其中74%為泰雅族,為關西鎮最主要之原住民族群,少數為阿美族、排灣族。
本鎮之泰雅族為馬武督部落(Qalang m'utu),位於本鎮錦山里8~10鄰;戈尤浪部落(Qalang q'yulang),位於本鎮錦山里16鄰,均屬於賽考列克族群語系之馬里闊丸系統。是台灣地區唯一被歸類為平地原住民的泰雅族部落。
早年因人口增加,乃向北(桃竹苗)拓殖新地。復經由沙崙子社、哈嘎灣社等群社遷居而成社(約清末年),後因尋覓新獵場,越八五山至關西鎮轄境,馬武督社原範圍為玉、金、錦山等里及復興鄉高遶、長興等村,期間並與桃園縣境內大嵙崁群,澳卡灣群連成一線,是泰雅族群山中占地最廣,勢力最強的一群,光復後馬武督本設隸屬關西鎮錦山里,為群社中唯一不屬於尖石、復興之泰雅族部落。
泰雅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即為紋面,由於泰雅族素以男子勇武善獵,女子長於織布著稱。因此男女在臉部刺青,表示已成人或是榮譽的象徵,同時在盛行獵首的當時,亦有辨識敵我的作用,此習俗自日據時期被嚴格禁止以後,已不復存,目前仍保有紋面都是7、80歲以上的族人。

歷史沿革說明 馬武督部落

關西鎮馬武督社原住民相傳屬於泰雅族馬里霸系統(今南投仁愛鄉力行村)「馬里洸」群社的一支,早年因人口增加,乃向北(桃竹苗)拓殖新地。復經由沙輪子社、哈嘎灣社等群社遷居而成社(約清末年),後因尋覓新獵場,越八五山至關西鎮轄境,馬武督社原範圍為玉、金、錦山等里及復興鄉高遶、長興等村,期間並與桃園縣境內大嵙崁群,澳卡灣群連成一線,是泰雅族群中佔地最廣,勢力最強的一群,光復後馬武督本設隸屬關西鎮錦山里,是「馬里洸」群社中唯一不屬於尖石、復興之泰雅族部落。
錦山里馬武督部落,泰雅族語原稱「武督」涵義係指人員物資匯集處,已有五十年歷史,日據時期改為「馬武督」並沿用至今。

實際訪查:

馬武督部落座落於新竹縣關西鎮錦山里,而關西鎮向來享有『長壽之鄉』的美名,氣候冬暖夏涼,空氣清新,自然景緻優美宜人,觀光休閒資源多、人文資源更甚豐富。
據馬武督部落長老之說法表示:馬武督部落之原住民,屬於泰雅族馬里霸系統(今南投仁愛鄉)「馬里洸」群社的一支,相傳為一位頭目有五個兒子,隨著兒子日漸長大,族人人數增多,但食物來源有限的情況下,這位頭目就叫來五個兒子請他們自己去尋找適合生長的地方,於是五個兒子就順著溪流出發去尋找自己的領土。首先第一個兒子落腳在現在的宜蘭南澳,第二個兒子在宜蘭大同鄉落腳,第三個兒子就來到新竹縣尖石鄉的「馬里洸」(也就是現在的玉峰村),第四個兒子落腳到台中縣梨山的和平鄉,最後小兒子落腳到花蓮太魯閣。
而第三個兒子自從來到新竹縣尖石鄉的「馬里洸」後,生活就以狩獵與開墾為主;其所種植的作物以穀類(小米、陸稻)、塊根類(芋頭、蕃薯)為主,泰雅族男人為著名的獵者,女人則擅於織衣。
當時有一位位於「煤源」的頭目,名叫「瓦旦馬賴」,有一天到金錦地區六曲窩打獵,當時在尋找晚上駐紮地時,發現溪水把許多漂流木頭沖積到涵谷關,於是晚上就駐紮在現今涵谷關處;並把這個金錦地區稱之為「馬武督」(泰雅語M’utu的意思是堆積),而目前馬武督部落共有泰雅族原住民約六十戶。

戈尤浪部落

戈尤浪是陷阱的意思,表示這裡的原住民放了很多捕獵陷阱,請過往的路人小心。
戈尤浪部落原住民屬於泰雅馬里洸支派,從尖石水田部落分出來,由部落領袖瓦旦馬賴帶領前往新埔芎林、龍潭ㄧ帶成立新的部落,由於漢人越來越多,撤至現今關西鎮金山里、錦山里、玉山里、橫山鄉沙坑村一帶。
在金山里玉山里之間有一個部落領袖叫巴度,驍勇善戰,負責守護第ㄧ線,日本帝國來台初期並未統治台灣所有原住民,日本人問客家人這裡叫什麼地方,因為客家人緊張加上口音結巴關係,回答馬武督部落領袖(巴度)名字,因此日本人命名為馬武督。
由於此地樟樹高大又甚密,礦產資源豐富,日人派兵偷偷在戈尤浪部落山頂設立碉堡砲台,看見部落升起煙火,就利用大砲台一一攻擊每個部落,部落領袖生氣,於是所有部落領袖開會討論正式對日本帝國宣戰,在台灣史上第一個抗日部落戈尤浪部落、日本正規軍死亡1500人左右,泰雅族實際死亡人數並未統計。
泰雅族史上最慘烈的一頁馬武督部落只剩下老人、婦女、小孩、青壯年殺光,戈尤浪部落領袖為延續後代、傳承香火,只好認輸,提出和解、和平共存,也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個投降部落。

土地割讓:

日本桃園廳把馬武督部落、戈尤浪部落土地全賣給現址:板橋市林家花園之創始人林本源的農林會社,引發當時日本督府廳所指派管理部落的 頭目發動部落族人至駐新竹所-日本廳辦公室抗議,欲掙回土地。
日本政府廳對大部份族人所陳述的意見及明示的表態也非常採納及支持,並要求進見 頭目研商土地問題,也尊重部落族人是先民,同意族人所要求,先讓 頭目與族人商量選擇所要之土地,選了幾處都不滿意,
頭目最後與族人討論的結果,一分為二,選擇了現在所居住的兩部落,土地面積共為230公頃。
ㄧ、戈尤浪部落土地90公頃,現今錦山里16鄰族
人私下指派巴燕巴度為第一任部落領袖,日名:竹下正太郎;漢名:彭清燕
二、馬武督部落土地140公頃,現今錦山里8、9、10鄰,日人任命打利為部落領袖,這兩位領袖是第一任頭目也是末代頭目,日本帝國不久之後戰敗投降,接著中華民國時代來臨,戈尤浪部落原住民在環境惡劣、地弱情況下勇敢堅強團結的守護著。
民國八年,因馬武督地區瘟疫猖狂,蔓延全部落、造成部落死於瘟疫人數約百人,其中青壯年約70位左右,當時無藥可治,束手無策之下,任憑死亡人數不斷加增,當時部落幾個領袖研商後,帶領老人及小孩剩餘寥寥幾人,從右邊山頭遷移至左邊山腰下(現在部落居住地)重新開墾、生活,繼續生養眾多至今。
當時因為瘟疫事件,馬武督地區義民廟迎神跪拜、朝夕貢神,以驅趕瘟疫之靈,部落族人也跟著被客家人所同化參與其中,各家客廳內設立神盧,拿香拜拜以求平安近20年之久。
直至民國40年陸續有各國的傳教士進駐部落,建立天主教會,族人開始認識了基督信仰,也因教會的教禮,部落的生活習性、習俗文化、重大節慶慢慢不再那麼重視傳統,而看重教會禮儀及各式節日,一切的品格教育、生命重視的建立均賴於教會所改變。
近幾年因原民會的推動及找回遺失的文化及相關政策,族人們兩極化、兩邊角力,不知何云!是重文化(找回原貌);還是重教禮,繼續向前不再紀念過去 (信仰)?

泰雅族傳統紋面

泰雅族傳統紋面

傳統泰雅族人紋面是美的象徵外,亦是一種成年的標記,男人必須能獨立補獲山豬,女人則必須學會織布,才能接受文面儀式,而且臉上的紋面圖案愈為繁複華麗,代表成就愈高。
傳統泰雅族紋面,男性是紋在前額和下顎,女子則紋在前額和兩頰。
日據時代因日本政府禁止,現今泰雅族人已無紋面習俗。

泰雅族的傳統口簧

泰雅族的傳統口簧是用桂竹片製成的樂器,不分男女都可以使用,古時候通常做為男女互相傳達情意的一種樂器。
現在使用口簧的時間是有規定的,平常不能隨便吹奏,只有在部落舉辦慶典、結婚儀式或是特別活動時,經過頭目或長老同意,才可吹奏。

泰雅族的織布藝術

泰雅族的麻紡織工藝在各族中最為發達。起紡絲用手搓,並無紡紬。織機與他族無異,也是腰掛坐機。紡織在泰雅族屬婦女的工作,會以紡織之巧拙評定婦女的社會地位。

泰雅族的傳統服飾

泰雅族的傳統服飾,衣料以麻布為主,男人穿上不及膝傳統袍後,掛前帶以左肩右斜方式斜掛,女子則圍在腰間類似長裙,在加上手腕和腳踝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