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歷史沿革

地名沿革

據傳本鎮最初之地名為美里莊,當乾隆五十八年由泉州人陳智仁者(墾號連際盛)在開墾南門崁下及河背(今之南山里)時,將此一帶命名為美里庄。翌年際盛放棄墾權,被併於衛阿貴掌管續墾,衛氏建公館於老街曰「課館」改美里庄為新興庄。衛阿貴歿後,其嗣衛壽宗在道光三十年,開墾告竣又改新興庄為鹹菜甕,又稱啣彩鳳。玆舉重建有七十年悠久歷史之關西太和宮廟內豎立石柱雕刻有先賢留下之對聯曰:
「德遍村莊曾記復歌美里;榮膺詔誥且啣彩鳳翥關西」。足資可稽,所稱「啣彩鳳」者,乃據故原鎮長羅享彩口傳在滿清治台年代,有位諸羅縣大老,上任初巡視,從竹塹(今之新竹)起程取道樹杞林(今之竹東)朝九芎林越鹿寮坑崗陵息腳,仰觀東北,咸菜硼天然景觀,傾視橫在眼前的車路坑山峰啣接松山(又稱向天公)連上拱子溝,牛欄河丘陵,形成彩鳳景像。更有松山山麓延伸至咸菜硼街頭(今之中正路),恰似一幅啣彩鳳之景觀,因此關西昔時又稱呼啣彩鳳,然而該大老觀此奇異地型,援思地靈人傑,不敢御轎,用步履朝咸菜硼前進,步至燥坑半崎再視左側鳳羽被牛欄河斷臂顯有破壞地理現象,似難出顯達之士,始敢御轎云云。再舉新竹縣志第一部卷之土地志第二一六頁節錄「關西當時附近河川魚產富饒、山野鳥獸繁殖,任憑取之不盡,宛然甕中取鹹菜,隨手可得,故名。後轉書鹹菜甕為咸菜硼、啣彩鳳等名。」

還有一說,關西四周環山圍繞是非常肥沃的盆地,而朝西出口有老虎山與坪林高原對峙,只留鳳山溪通流(現有高速公路高架橋跨河連結),好像瓷硼而且盛產菜,顧名思義,乃取名為咸菜硼,猶有在仁安里拱子溝溪出口處,在日治時代明治末年所建的咸菜硼橋名尚在亦可為證。惟此名一直沿用至一九二○年(民國九年)九月一日修改台灣地方制度,將石光區併入於咸菜硼區改名為關西庄。當時選擇此名之動機,難免受到時代背景影響。由於那時代,凡事須順日人政策,而咸菜硼之日語為kan sai HO與關西之日語為kan sai同音。猶如執日本土工商經濟之牛耳的大阪,大阪即屬日本之關西地方就是這樣命名,迄今將近八十年來未變。

關西鎮原住民部落沿革史

壹、新竹縣關西鎮原住民部落名稱

一、錦山里馬武督部落:泰雅語原稱「武都」涵義係指人員物資匯集處,已有五十年歷史,日據時期改為「馬武督」並沿用至今。
二、六曲窩部落:泰雅族原語「葛尤浪」涵義係指狩獵時追逐獵物所用之陷阱繩索,後因六畜山由在地客家人改稱「六曲窩」並沿用至今。

貳、部落遷徙史

本鎮馬武都社原住民相傳屬泰雅族馬里罷系統(今南投縣仁愛鄉力行村)「馬里洸」群社的一支,早年因人口增加,乃向北(苗栗、新竹、桃園)拓殖新地,復經由沙輪子社、哈嘎灣社(今桃園縣復興鄉)等群社族遷居而成社(約清末年),族人員聚落為尖石鄉玉峰村,因尋覓新獵場由玉峰→嘉樂→梅花 →水田等部落越八五山至本鎮轄境,馬武督社原範圍為本鎮玉山、金、錦山等里及復興鄉高遶、長興等村,期間並與桃園縣境內大嵙崁群,澳卡灣群連成一線,事態亞詞群中佔地最廣,勢力最強的一群,光復後馬武督本社隸屬本鎮錦山里,是「馬里洸」群社中唯一不屬於尖石、復興(山地原住民鄉〉之泰雅族部落。

參、部落領導階層系統

據原住民耆老傳說資料,清朝末年馬武都社頭目瓦旦,馬賴因文治、武功均盛成為「馬里洸」諸社的總頭目,一直到其長子巴杜。瓦旦〈日據時期〉繼任頭目均被公認為是新竹縣境內泰雅族群之大頭目,是桃、竹、苗泰雅族群中佔地最廣,勢力最強的一支,後因瘟疫、瘧疾肆虐傷亡慘重,乃紛紛出走避難而式微,日據時代末期,巴杜‧瓦旦早夭,乃由其二弟達笠‧瓦旦繼任馬武督社頭目,達笠‧瓦旦育有一子一女,民國四十年初達笠‧瓦旦歿,旋其子亦過世〈無子嗣〉,按傳統泰雅族群習俗,頭目一位應傳子不傳女,復由達那‧瓦旦長孫陳建政君〈目前居住本鎮錦山里八鄰〉接任頭目迄今。